坐落于吉林省延吉市境内的布尔哈通河,缓缓地穿过这座边陲小城,静静地流向遥远的地方。如今的延吉,虽然无法与南北那些灯火辉煌的国际大都市相媲美,但作为吉林省内一座设施完善的小型城市,延吉依然展现出它独有的活力与魅力。城市的中心地带还坐落着一所高等学府——延吉大学,为这座城市注入了年轻的学术氛围和文化底蕴。
然而,谁又能想到,几十年前的这里不过是个鲜有人烟的偏远小镇?在知青下乡运动的浪潮中,一批来自上海的青年背井离乡,踏上了这片荒凉的土地。正是在这段岁月里,他们用自己的青春岁月为当地的发展默默奉献,有些人甚至将生命永远留在了这片土地上……
“知识青年”进驻广袤乡村
展开剩余86%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,面对众多亟待解决的国内问题,中央政府夜以继日地操劳。在国内政局刚刚趋于稳定之时,由铁幕演说掀起的冷战风云,让经历过世界大战的世界,再度笼罩在紧张的局势中。作为世界两大超级大国,苏联和美国在全球范围内积极招募人才并对抗对方,双方为维护国际霸权不断扩军备战,掀起了前所未有的军备竞赛。
面对苏美两大超级经济体的压力,中国不得不采取多种手段确保国防安全。在这样的国际环境下,任何风吹草动都会令党中央高度紧张。国内政治环境亦风云变幻,党内“小团体”逐渐抬头,令刚刚成立不久的新中国陷入复杂的政治局势。
1966年,特殊时期的影响下,高考暂停。许多完成初中和高中的学生,既因时代形势无法进入大学深造,也因生产力落后,城市岗位有限而难以安置。这些年轻人的去向,成为当时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。毛主席经过深思熟虑后,决定通过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动手能力,让这批知识青年走进农村,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。《人民日报》发表了题为《我们也有两只手,不在城里吃闲饭》的文章,号召青年们投身乡村生活,锻炼吃苦耐劳的精神,为将来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。
1969年,这批知识青年响应号召,离开家乡,踏入广阔的农村土地,投身建设大潮。这一历史现象被称为“知青”下乡。在此期间,成千上万的青年奔赴各地,投身乡村建设。
1977年,随着政治环境的稳定,高考恢复,知青们终于获得了重新读书的机会。这段特殊的经历画上了句号,他们纷纷申请返回家乡。下乡经历成为他们生命中难忘且宝贵的一章。
上海知青庄晨敏的悲剧
1968年,庄晨敏自上海市杨浦区第十五中学毕业,结束了初中学业。她不仅成绩优异,而且具备出色的动手能力,是班级干部,深受师生和家长的喜爱。
1969年3月8日,响应号召,庄晨敏成为一名下乡知青,从繁华的上海来到吉林延吉县烟集公社南溪三队。在集体户户长吴绍釚的带领下,她与其他知青组成集体户,开始协助当地贫困农民劳作。
庄晨敏不仅学业出众,能力卓越,外貌也十分出众,皮肤白皙,端庄秀丽,是到达当地女生中相当亮眼的一位。她办事干练,经常在完成自身任务后主动帮助他人,乐于助人的性格赢得了同伴的广泛赞誉,大家对她评价极高。
然而,这位在同学们面前乐观开朗的女孩,却在来到延边的第二年令人震惊地选择了自杀。对于她的死因,同伴们毫无所知,她悄无声息地结束了自己的生命,仿佛从未存在过。
1970年5月的一天,集体户户长吴绍釚与另一名同志清晨外出放猪,下午归来时被告知:“你们集体户的庄晨敏自杀了。”吴户长神情惊恐赶往庄晨敏住所,见公安人员早已守候。配合完调查后,吴户长开始了解事件经过。
当天,大部分男知青清早外出接回市里购买的牲畜和小狗,现场仅剩吴户长的弟弟绍援,他当时正忙着扩建鸡窝,未察觉寝室异常。女生们则在院前用铲子翻耕自留地,为播种蔬菜做准备。清晨快开始工作时,庄晨敏告诉室友汪庆生自己不舒服,想休息一下,待恢复后再加入。
汪庆生允许她休息,回到菜园干活。半小时后,天气转热,她想回屋脱外套时,发现房门被庄晨敏从内部反锁,无论如何敲门均无回应。疑惑中,她走到窗边,透过玻璃看到了永生难忘的惨状:庄晨敏身挂房梁,脚踩两只上海带来的行李箱,上吊后踢倒箱子自尽。
震惊之下,汪庆生边跑边大喊:“出人命了,庄晨敏自杀了!”众知青闻声赶来,唯一留守的男生绍援停下工作,急忙询问情况。汪庆生哭着说明情况,请他设法打开房门救人。众人对门猛踹,门闩终于被踢开,见庄晨敏已无生命迹象。
事发声响惊动了大队书记李范洙,他赶到现场,用菜刀割断绳索,尝试急救,同时召唤村医。医生权大夫赶到后检查,瞳孔放大,确认无救。随后发现庄晨敏除上吊外,还饮下三瓶敌敌畏农药,基本无生还可能。
桌上留有遗书,写道:“你们不要怪任何人,是我自己觉得活得没意思。”相关部门通知家属,劝其将尸体带回上海。那晚,知青们难以入眠。次日,知青办负责人给集体户社长一笔资金用于处理后事。
同队知青用款买了一副厚重棺材,男生们在高岗挖好墓穴。两天后,庄晨敏母亲千里迢迢赶来,为她举行葬礼。母亲泪如雨下,棺材盖上时,庄晨敏的一生宣告结束。
岁月如梭,当年与庄晨敏一同插队的知青们逐渐老去。结束下乡生活后,他们陆续回到上海,尽管人生轨迹各异,但对南溪三队的感情未曾淡去,时常相聚回访,关心乡亲,也缅怀永远留在那里的庄晨敏。
为新中国奉献青春的知青们
庄晨敏的死因至今仍是谜团,没人能确切知晓这位青春少女为何走上绝路。但无可否认的是,像庄晨敏一样,许多青年知青将青春和生命献给了这片“第二故乡”。
1968年12月21日最高指示下达后,一批批文化水平有限的知识青年奔赴全国农村,肩负起农村建设的重任。他们远离繁华城市,投身贫瘠土地,默默奉献青春与热血。知青们的付出,永远值得我们铭记与敬仰。
参考资料:
献给长眠于延边大地的上海知青 — 上海知青网,2020-04-03
南溪山上,那一座坟茔——女知青庄晨敏之死 — 何永根
发布于:天津市股票配资穿仓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